壮族分册 之 季节与节日

【锦上添花】纤手织就生活秀

作者 :           来源 : 国际在线          发布时间 : 2011-03-08


宋代王朝在四川建立"蜀锦院",专门织锦,其中就有一种叫"广西锦" 的,它是壮锦的前身。明清以来,壮锦有了进一步发展,且水平相当高。明代万历年间,有龙凤花纹图案的壮锦已成为贡品,并名列纺织品之前茅。到了清代,壮锦生产已遍及壮族地区。清乾隆《归顺直柰州志(今广西靖西)》中写道:"……嫁奁,土锦被面决不可少,以本乡人人能故也,土锦以柳丝绒为主,配成五色,厚而耐久,价值五两,未笄之女郎学织。"又据《柳州府志》中说:"壮锦各州县出,壮人爱采,凡衣裙巾被之属,莫不取五色绒线杂以织布,为花鸟状。"可见壮人爱锦之深,织锦之广。
 
左图为清末时期生产的靖西民间壮锦

巧手女子达尼妹

  相传宋朝初年,壮家妇女中出了一个织布能手,她的名字叫达尼妹。达尼妹织布有个特点,喜欢不断创新。有一次,她为了想出一个新图样来,坐在大门坎上,眼盯着屋檐下的一个大蜘蛛网,冥思苦想,从月出想到月落,又从月落想到第二天早晨太阳出,整整想了一夜还没有想出来。她正要起身离开时,突然看早晨太阳的光芒照射到沾满水珠的蜘蛛网上,这时整个蜘蛛网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绚丽色彩,好看极了。达尼妹灵机一动,立即奔到堂屋把织布机搬到屋檐下,对着美丽的蜘蛛网图案和色彩,用五彩丝线,织呀织呀织了起来。她两手上下翻飞,一刻不停,不到半天就织出一块锦缎来。消息传开,各地壮家织女纷纷前来向达尼妹学习。织壮锦的工艺技术就这样在壮族居住的地方流传开来。 

关于壮锦的民间故事 
 
  古时候,大山脚下有几间茅屋,屋里住着一位壮族老妈妈,丈夫死了,身边有三个儿子。老妈妈织出了一幅壮锦,上面有房屋,有花园,有田地,又有果园、菜园和鱼塘,还有鸡鸭牛羊。

  一天,一阵大风,把壮锦卷向东天边去了。原来是太阳山的一群仙女拿壮锦做样子去了。老妈妈叫大儿子到东方去找壮锦,因为吃不了苦,一位老奶奶给他一盒金子,就回到城里享福去了。老妈妈又叫二儿子到东方去找壮锦,老二也吃不了苦,也得了老奶奶一盒金子,也到城里享福去了。后来,老妈妈的三儿子,在大石马的帮助下,越过火山和大海,找到了红衣仙女,让她还回壮锦。红衣仙女正拿着老妈妈的壮锦样子在织锦,老三趁机拿走了自己家的壮锦,骑马回到老妈妈的身边。老三回到家中,壮锦在阳光下渐渐地伸宽,变成了美丽的家园。因为仙女在壮锦上绣下了自己的像,也被带回家中。老三就跟她结为夫妻,过上了幸福生活。

壮锦纹饰


双滚绣球

  壮锦纹饰内容丰富多彩,大部分含有吉祥如意幸福美好意味。主要来源于生活,计有:蝴蝶朝花、鸳鸯戏水、宝鸭穿莲、团龙飞凤、狮子滚球、四宝围兰、双凤朝阳、五彩花卉。此外还有大小五彩花、大小菊花、菜花、速组夹星花、石槽夹牡丹、穿殊莲、团龙、飞凤、双龙抡珠、水波浪六耳结、五福捧寿、福禄寿喜、马鹿穿山、鲤鱼跳龙门等传统花样,充分反映了壮族人民淳朴健康的审美情趣。近代题材则是朵朵葵花向太阳、民族大团结、四大丰收、粮棉丰收、农林牧副渔、桂林山水、凤凰花、红棉、南方水果、刘三姐等。

壮锦图案

组织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:一是几何形骨格内安以自然形,属四方连续的结构;二是底纹上织自由花,属二方连续的结构;三是平纹(布纹)上织地纹结构。壮锦的图案纹样,无论是几何形或自然形,在造型上都要受到织物经纬规律的一定制约,又由于织壮锦使用的丝绒纱线较粗,形象不宜作精细的刻划。但艺人们都能根据这些规律和特点,发挥高度艺术才智,创造出千变万化,美丽多姿的形象,而且表现得十分简练生动,粗壮有力。

壮锦色彩

 “红配绿,看不俗”,壮族织锦艺人的俗语,道出了壮锦配色的一些要求。既要艳丽夺目,还要经久耐新。壮族多喜重彩,以红、黄、蓝、绿为基本色,其余是补色,对比鲜明强烈,以红为背景,充满热烈、活跃、欢腾的气氛;用绿作烘托。有开朗的情调;如以黄绿配置,则艳丽动人。一幅壮锦,常常用几种颜色甚至是十几种颜色搭配组成,由于配置得当,显得斑烂绚丽,丰富统一。对比和谐,古艳深厚,华而不俗。壮锦色彩运用和特点是:以少见多,纯朴中见丰富,素雅中见多彩,对比鲜明强烈。显示壮族人民热情、爽朗、勇敢、朴素的性格。

©sanayard.com  文化记录册 2011-20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