壮族分册 之 侗族文化

那桐农具节唱响“那”文化

作者 : 国际在线          来源 : 国际在线          发布时间 : 2012-08-18


今日,为期6天的隆安县那桐“四月八”农具节谢幕。6天时间里,古老神秘的民俗、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精彩纷呈的活动吸引了当地和周边地区的10万多群众。今年的农具节是规模最大、持续时间最长、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。

  为什么农具节会“落户”那桐镇?独特的农具节圩场今年有什么不同?农具节怎样助力隆安“那”文化品牌的打造?这种种记者预先设想的问题,都在农具节上找到了答案。

传统农具集中展示

千年主角略显寂寥

现代农具交易火爆

演变:从最初的祈雨到农具展销

  那桐“四月八”农具节是隆安县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,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。但若要细细考究起农具节的来由,时间的指针还得倒转至六七千年前。

  据考证,早在六七千年前,骆越先民就已经生活在隆安,学会了制造大石铲,学会了利用大石铲进行稻作生产,并在运用大石铲的过程中创造出“祭石铲”“祭稻神”“招稻魂”“驱田鬼”“求雨”等一系列娱神文化。这些娱神文化与张弛有节的农事活动结合在一起,从选秧、育秧、栽秧、祈雨、耘田、除虫到收割、归仓、过年,季季有节,月月有节,内容繁杂,仪规各异,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稻作文化节庆体系。如备耕阶段有二月社日、三月三歌圩节等;播种阶段有四月八农具节;田间管理阶段有五月四、五月五和五月二十六的秧神节,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的芒那节,七月半的祭鬼节,七月二十的娅王节等;收获阶段有八月十五稻花节、九月十九尝新节等;归仓阶段有十月十仓神节、正月初二报神节等——所以,农具节,其实是一年当中在播种阶段的农事节日。

  隆安本地人何生德多年担任农具节活动的解说,他退休前曾是隆安县文体局局长,对农具节也颇有研究。对于记者“为什么农具节出现在那桐镇而不是别的乡镇”的疑问,他告诉记者一个当地流传多年的故事:在明朝万历年间,那桐遭遇罕见大旱,四月初八这天,群众“做法”求雨,果真天降倾盆大雨,那一年五谷丰登,六畜兴旺。从此每年的“四月八”人们都会隆重感恩祭祀,认为通过一定的仪式祈雨,就会天降甘霖。并把当日定为“浴佛节”。

  “浴佛节”这一天,四村八寨的壮族民众都来参加祭祀三界神活动,他们把三界神抬出三界庙到街上游行,举行向天、地、水三界神求雨的祭祀仪式,祈求三界神赐予丰收。因为以前是单季稻的耕作方式,“四月八”正值备耕阶段,很快要用到农具,在当天祭祀活动中,民众就把自家生产的农具集中展销,之后春耕生产开始紧张进行。1965年,“浴佛节”正式更名“农具节”。

  农具节从最初的祈雨活动,到农具唱主角,再到今天多元化的节庆活动——时代的烙印也深深刻在了这个节庆当中。

  “农民对农具有着很深的情结。直到今天,在‘四月八’这一天,那桐镇及周边很多农户家里还保留祭农具的习俗。”何生德说。


刀耕火种

牛耕故事

逛圩:今年农机也来赚吆喝

  在农具节期间,那桐圩市的农具琳琅满目,一年到头农事所用到的农具都能在此找到。前几年有人做过统计,在农具节这一天的那桐圩市上,就有500多种共20多万件的农具。

  5月8日,记者也逛了那桐圩市,看到圩市上到处摆满了犁、耙、锄、刮、镰、铲、刀等传统农具,斗笠、箩筐、畚箕、竹篮、竹椅、簸箕等大量竹制品陈列成行,木箱、木柜、木床、小凳子等精制木质家具堆积如山……不少群众满载而归。

  农具节声名远扬,来赶圩的、做买卖的,不但有那桐镇本地人,还吸引了来自周边地区如平果、天等、大新、武鸣、扶绥等地的群众。

  韦荣停是平果人,他当天和家人用了两辆摩托车运了93个牛轭到圩市卖,每个售价20元,半天的功夫仅剩下几个。他告诉记者,因为自己做林木生意,找合适做牛轭的木料比较容易,所以每年他都会做几十上百个,在农具节这天赶来售卖。“那桐农具节名气很响,人气很旺,8年来我年年都来,这已经成了习惯了。”他说。

  卖犁头的黄师傅来自坛洛镇,他今年带来了20多个自己打造、焊接的犁头。他告诉记者,虽说现在拖拉机逐渐多了,但是在很多传统农家,犁头还是必不可少的,当天他也只剩8个犁头未卖出。“我来那桐家具节卖犁头已经有10年了,每年都能卖十多二十个。现在油钱贵了,犁头还是有一定优势的。”

  往年记者也逛农具节,发现今年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——更多的农机不再只局限于固定店面,而是摆上了圩市。而且赚吆喝的,大多是尚未占据市场、在当地只开张一年半载的农机店。

  “阿牛哥农机店”今年1月才在隆安开张。孔经理告诉记者,他今天带来了几个型号的微耕机展销。微耕机在武鸣等县城已经很普及了,但是在隆安尚未有太大市场,他希望借助农具节的平台让更多群众了解这种农机。“即使在一些贫困的县份,微耕机一年也能卖出几百台,但现在几个月来我在隆安只卖出十几台,所以说这里的市场潜力还很大。微耕机说得通俗一点,凡是牛能干的农活,它都能干,而且年纪稍大一些的人也很容易操作,我对打开微耕机的销路很有信心。”

  而去年才在隆安开门营业的“厚连农机”也在圩市设摊推荐农机,其中一款新型的碾米粉碎机吸引了不少群众,老板陆选如在忙着分发名片。她说:“因为是新店,认识的人不多,所以我想打打广告。”

  记者采访了多家农机摊点,发现人们当天大多是来了解的,很少有人直接掏钱买。但商家都很乐观:“要摆好几天呢,大家肯定是先来了解,再决定购买。即便没有太多销量,也算是打了一次广告,划算!”

满载而归

欢乐有我

人潮涌动

  地位:推动“那”文化走得更远

  节庆习俗可以透视民族文化。作为民俗活化石的包括农具节在内的稻作节日,充分体现了稻作文化的丰富内涵。因此,那桐“四月八”家具节不仅是隆安县一个重大的民俗节日,而且也是隆安“那(在壮语中即是稻田之意)”文化品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是“那”文化的骄子。

 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观念的改变,而今的农具节不仅仅局限于祈雨祭祀、农具买卖,还包括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:民俗巡游、请神看大戏、文艺演出、山歌演唱、斗鸡斗狗斗鸟、拔河、篮球比赛、美食一条街、商品展销活动,等等。以浓郁的民俗色彩、热烈的商贸氛围、丰富的文体活动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“包装”了一个多元化的民俗节日,品牌效应也日益凸显——那桐农具节分别获得“2005年南宁市县、区群众文化‘十大活动’奖”“南宁市‘一地一节’ 节庆文化品牌奖”和“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”等称号,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
  “隆安有着得天独厚的‘那’文化资源,经学者、专家多年考证,隆安已成为壮族稻作发明的中心。打造‘那’文化品牌,把隆安‘那’文化推向全国、推向世界,已成为隆安的责任和努力方向。”隆县一位领导如是说,“近年来,隆安县进一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,积极打造隆安的‘那’文化品牌。以那桐农具节为龙头,带动各个乡镇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,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和文化旅游事业繁荣发展。”

  传承“那”文化,隆安正在努力。“那”文化与当地文化、旅游、经济共同繁荣,才能更显示出其价值与生命力。

©sanayard.com  文化记录册 2011-2022